问答题
阅渎材料,回答问题。
材料一“鉴真盲目航东海,一片精诚照太清,舍己为人传道一(佛法),唐风(唐文化)洋溢奈良城(日本当时的都城)。
材料二我们相信,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的好起来。„„新中国成立后,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,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、互不侵犯、互不干涉内政、平等互惠、和平共处的原则。
材料三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,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。但是不应该是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。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相互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。„„16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。(3)依据材料三,周恩来促进“会议成功”的“金钥匙”是什么?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的特点。
输入验证码即可查看答案与专家解析:
本章节其它试题
-
[单选题]
答案解析
-
[单选题]
答案解析
-
[单选题]
答案解析
-
[问答题]
答案解析
-
[问答题]
答案解析
-
[单选题]
答案解析
-
[问答题]
答案解析
-
[问答题]
答案解析
-
[问答题]
(3)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次国际会议?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发挥的积极作用。">
阅读下列材料,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。
材料一1842年8月,清政府议和大臣与英方代表在南京下关静海寺谈判时,英方代表态度凶恶蛮横,动辄扬言开炮攻城,威胁恫吓。清政府代表昏庸无能,一听到英军要开炮,马上接受了英方的全部要求。
材料二在巴黎和会上,顾维钧就山东问题作了一次畅快淋漓的精彩发言。从历史、经济、文化各方面雄辩地说明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阐述了中国对山东的主权,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,指出“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,中国不能失去山东,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。”发言在代表们的掌声中结束。
材料三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会议上,很多国家对中国不十分了解,对中国抱有敌意。针对这种情况,周恩来临时修改了早已准备好的发言稿。他诚恳地说:“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”,“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”,亚非国家不应陷入关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争论,而应团结起来,积极维护和促进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。周恩来的发言,深深打动了与会代表的心弦,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。
材料四1990年到2004年,中国已先后向联合国10个维和任务区派出了1450多名军人参与维和行动,其中包括650名军事观察员、军事联络官、军事顾问和参谋军官。
图5联合国维和部队中的中国官兵
(3)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次国际会议?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发挥的积极作用。
(3)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次国际会议?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发挥的积极作用。">答案解析
-
[多选题]
答案解析
-
[单选题]
答案解析
-
[问答题]
答案解析
-
[单选题]
答案解析
-
[单选题]
答案解析
-
[问答题]
(3)综合上述材料,结合所学知识,简要说明当前我国实施“一带一路”战略的历史条件。">
阅读下列材料,回答问题。

(3)综合上述材料,结合所学知识,简要说明当前我国实施“一带一路”战略的历史条件。
(3)综合上述材料,结合所学知识,简要说明当前我国实施“一带一路”战略的历史条件。">答案解析